央美“居住+”建筑室内设计联合课题展举办
“居住”与“空间”,这个人类孜孜向往、不可或缺的事物,一直是建筑设计领域人士的核心命题,他们要在这个词汇之上生发出灵感与妙想,以创造更适宜的居住环境,使得人与城市、与空间,更好地融合。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1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专业三年级的18名学生在7号楼七层大厅将他们第一学期完成的两个课题——“旧建筑改造”、“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学习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出自建筑学院韩文强、杨宇老师的“建筑改造”课程与崔冬晖、杨宇老师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打通后形成的一个长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围绕“旧城更新”,学生每人选择四合院胡同的一处具体的小尺度场地,从建筑到室内进行整体设计,以探讨当代社会环境下居住业态新的可能性,并回应旧城社区的诸多问题。选择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作为建筑改造的对象,师生们解释说,当下的胡同,存在着一种本土和外来文化的矛盾冲击,那些土著的“老北京”居民和外来的“新北京”人,对胡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情怀。本次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研究对象所在区域的人文生活进行多维度地整合梳理,使胡同沉淀的生活状态与外来者携带的文化多样性之间得到活化,消减对立,创造理想的多元文化生活区。师生们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创造一个拥有与原生态居住环境充满互动机会的外部世界,以改善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际关系。
谈及此次长课题,崔冬晖老师说:“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专业之初应更多地关注建筑本体的地域价值与内部空间的使用价值,我们这个打通课程就是希望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建筑是否可以在内部人的活动与外部场地的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关联?”韩文强老师一直十分强调建筑作为一种媒介在当下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认为,内与外关系的互动是设计思考的起点。从外及内,再由内及外,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场地中隐藏的文脉、肌理、习俗转化为可见空间形式的过程,并通过内外空间的经营完成建筑、室内、景观的一体化。
“居住是对城市的深度体验方式之一,居住之外,是否存在更多的方式感知城市?如何通过创造独特的居住体验,使人们对于城市有更深刻的归属感?”这是杨宇老师在课题中给同学们抛出的问题,他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多多关注人的居住体验。
此次课程需要学生完成从空间建构到场景营造的设计步骤,将抽象的居住空间转化为动态的生活场景。通过发问、检验、分析、寻找结果。学生可以叙述场景片段,捕捉生活体验,以时间或人物行为或发生的事件为线索,讲述设计思维。最终用绘画的形式将人物、场所、事件以动态的方式展开。采用1:20模型,再以图纸的方式呈现。选择、加工,制作、观察和摄影的过程,都是感知空间氛围的直观途径,图纸则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联合课题展海报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联合课题展展场
上一篇:中央美术学院招生政策有六大变化
下一篇:专业开启“最强大脑”,英语热议“冰雪冬奥”-- 预科新学期“虎力齐发”的打开方式